發現童年-林良的創作泉源

Yujin Chen
3 min readMay 25, 2018

寫作超過半世紀,林良不斷的為孩子創作、翻譯、編書,為孩子帶來許多歡樂,也為台灣的兒童文學付出貢獻。又是什麼原因,讓他能在超過四十年的時間,持續為《國語日報》寫作專欄不間斷?

「發現童年,就是最佳的寫作題材。」林良回答,童年因為中日戰爭爆發,在逃難過程中,住過香港、越南、鼓浪嶼、漳州等地,在每個地方都留下難忘的生活回憶。

1924年10月,林良出生在廈門。由於祖父和父親都在日本經商,六歲時,就讀於神戶當地的以廣東話為主的華僑小學附屬幼稚園,七歲那年,中日戰爭開始有衝突的跡象,「我父親是充滿愛國情懷的人,他決定帶著家人回到廈門。」在廈門生活期間,進入小學生活,這段期間也是他最安定的生活。

因為父母都喜歡閱讀,也不吝於買書,林良從小養成閱讀的習慣。有時候,晚上父母有事外出,無法帶他出門,他都會要求他們回來時,買一本書給他,於是,「他們出門後,會先到書店買好書,再去參加活動,以免因為夜歸時,書店已經打洋。」

林良回憶,「開始發表文章,是因為當時同學在《青年日報》擔任主編,我寫過一篇弔唁父親過世的文章。」父親過世是因為一次游泳意外,一家人的生活因此起了很大的變化。而這些和家人一起渡過的生活片段,經常不定時的出現在林良的寫作中,成了他源源不絕的最佳寫作題材。

八年抗戰結束後,政府招考國語推行員到台灣,林良考進「國語推行委員會」,在1946年離開廈門,隻身到台灣,擔任推行委員,到學校從事語文教育。1948年推行委員會創辦《國語日報》,他進入附設出版部工作,擔任兒童版編輯,先後做過主編、編譯主任、出版部經理、社長、董事長,直到2005年退休。

在《國語日報》工作期間,林良以本名為小讀者寫作,以筆名「子敏」發表散文。著名的〈夜窗隨筆〉是他在《國語日報》每周一見報的專欄,也是他在文章中探索童年的開端。而這個專欄的前身,其實是〈茶話〉專欄。1964年,何凡邀請林良與洪炎秋共同寫為《國語日報》開設〈茶話〉專欄,每週寫一篇五百字散文,就這樣,林良寫了二十五年。〈茶話〉結束後,專欄名稱改換為〈夜窗隨筆〉,「因為後來其他兩位不寫了,有讀者建議另取欄名,以免有搶功的意味,因此就換了一個專欄名稱。」

除了散文之外,林良為孩子寫的第一個長篇是《我是一隻狐貍狗》在《國語日報》連載。而兒歌更是他的專長,在《國語日報》上為幼兒預備的「看圖說話」專欄,是他為幼兒寫作的園地,至今也還持續發表。

問起從《國語日報》退休後的寫作生活,林良說:「每天晚上十點,睏了以後,先睡兩小時,十二點左右再起床寫作三小時,如果遇到週六,會寫到天亮,因為隔天的白天可以補眠。」目前他維持在《國語日報》的專欄寫作,每周一篇,大約2500字。這也表示從〈茶話〉到〈夜窗隨筆〉,持續每周發文,超過四十年,能夠經營這麼長時間的專欄而不間斷,真是讓人由衷的敬佩!(2008.3.24民生@報)

--

--